一文读懂食管裂孔疝

发布时间:2025/10/7 点击量:807 来源:胃肠外科 但杰

在胃肠外科门诊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反复出现反酸、烧心,尤其是饭后或平躺时症状更明显,起初以为是普通胃炎,检查后却被诊断为 “食管裂孔疝”。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疾病,其实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并不低,且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升高。今天,我们就来全面拆解食管裂孔疝。

一、认识食管裂孔疝

胸腔与腹腔间有一层 “膈肌”,像屏障分隔呼吸与消化器官。食管需穿过膈肌上的 “食管裂孔”,才能与腹腔内的胃相连。正常时,食管裂孔大小适配食管,周围肌肉韧带牢牢固定,防止腹腔器官上移。但若食管裂孔松弛扩大,或腹腔压力长期偏高,胃就可能被 “挤入” 胸腔,形成食管裂孔疝,类似 “门缝变大,家具滑到阳台”,进而引发不适。

二、哪些人容易得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多由 “先天基础 + 后天影响” 导致,以下人群风险更高:

50 岁以上人群:随年龄增长,肌肉韧带弹性减退、变松弛,食管裂孔支撑力下降,胃易上凸,中老年人发病率显著高于年轻人。

腹腔压力长期过高者:腹腔持续高压会 “推挤” 胃向上移位,常见诱因包括长期便秘(排便用力瞬间增压)、慢性咳嗽(压力反复波动)、肥胖超重(腹部脂肪持续压迫)、孕期女性(子宫增大推挤内脏)。

先天结构缺陷者:少数人天生食管裂孔较宽或膈肌发育不完善,即便无后天因素,青少年或成年后也可能患病,只是较为少见。

后天损伤者:腹部受剧烈外伤(如车祸、高空坠落)可能撕裂膈肌,使食管裂孔变大;食管或胃部手术若影响裂孔结构,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三、食管裂孔疝有哪些症状?

症状因人而异,取决于疝的大小、胃凸入程度及是否合并反流,分 “无症状型” 和 “有症状型”:

无症状型:疝较小、胃凸入少,不压迫器官、不影响消化,患者无任何不适,多在体检(如 CT、胃镜)时偶然发现,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有症状型:疝较大时,胃与食管连接处 “阀门”(贲门)功能受损,胃酸易反流刺激食管,具体表现为:

反酸:酸水或未消化食物反流至咽喉,口中有酸味;

烧心:胸骨后有烧灼感,饭后、弯腰或平躺时加重;

吞咽不适:疝压迫食管,进食时感觉食物 “卡住” 或有异物感;

胸痛:胃酸刺激食管引发胸骨后疼痛,易与心脏病混淆,前者多与进食、体位相关,后者常伴胸闷、心慌;

少见 / 急症症状:大疝可能压迫心肺,导致咳嗽、气短、心悸;若胃 “卡” 在胸腔无法回纳(疝嵌顿),会突发剧烈腹痛、呕吐,需立即就医。

四、怀疑有食管裂孔疝?3 种检查能确诊

若频繁反酸、烧心,可通过以下检查明确诊断:

胃镜检查:最直接准确,通过带摄像头的细管,清晰观察裂孔大小、胃凸入情况,还能排查食管炎症、溃疡、癌症等,一举两得。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口服白色钡剂(不被吸收),经 X 线透视观察钡剂流动,若有疝可显示 “胃凸入胸腔” 的形态,无痛苦,适合不耐受胃镜的老人、儿童。

胸 / 腹部 CT:非首选,但检查肺炎、肝病等时可能偶然发现疝,还能评估疝对心肺的压迫,辅助制定治疗方案。

五、食管裂孔疝能预防吗?做好 4 点,降低风险

虽与年龄、先天因素相关,无法完全预防,但做好以下 4 点可降低风险、延缓进展:

控制体重,避免超重肥胖;

规律饮食,不暴饮暴食,少吃刺激食物、少喝浓茶酒精;

饭后不马上躺,避免弯腰搬重物,及时治咳嗽、便秘;

50 岁以上、肥胖或有反流症状者,定期做胃镜或钡餐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食管裂孔疝是常见消化病,多数人通过调整习惯、规律用药即可缓解,无需恐慌。关键是了解病因症状,出现不适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遵医嘱治疗。即便需手术,微创技术已成熟,能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关注消化健康,早了解早应对,才能让肠胃更舒服!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