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血型时,大多数人会脱口而出“A型、B型、AB型和O型”这四种组合,甚至对 “熊猫血型”( RhD阴性血型)也略知一二。然而,这仅仅是揭开了人体血型奥秘的冰山一角。事实上,我们的红细胞表面是一个布满复杂分子的“身份标识盘”,ABO只是其中最显眼的一个标识。人类对于血型的研究从未停止。迄今,研究者陆续发现的人类血型系统多达48种,这些血型系统如同血液中的“身份密码“,它们共同编织了一张精密的生命之网。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样的血型?
要理解血型的多样性,我们需要先了解血型的本质。红细胞表面抗原的遗传变异决定了一个人的血型。这些抗原可以把它想象成是插在红细胞表面的一个个独特的“小旗子”。而我们的免疫系统则会针对自身没有的“旗子”产生相应的抗体,时刻警惕着外来入侵者。
ABO系统的核心,就在于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A抗原和/或B抗原。有A抗原是A型,有B抗原是B型,两者都有是AB型,两者都没有则是O型。同时,血浆中会天然存在对抗自身所缺抗原的抗体(A型人有抗B抗体,B型人有抗A抗体,O型人两者都有,AB型人两者皆无)。这正是输血必须血型相配的根本原因,否则,受体体内的抗体会将输入的血细胞视为“外敌”而发起攻击,引发致命的溶血反应。
至关重要的“Rh因子”:阳性与阴性的由来
在ABO系统之后,第二个最重要的血型系统就是Rh系统,Rh是恒河猴(Rhesus)的缩写。我们常说的“熊猫血”,指的就是Rh阴性血。1940年,科学家将恒河猴的红细胞注入兔子体内,发现兔子体内产生了一种能使恒河猴红细胞凝集的抗体。随后,他们发现大部分人类的红细胞也能被这种抗体凝集。于是,便将这种存在于恒河猴和大部分人红细胞上的抗原,称为“Rh因子”,在Rh系统中,最重要的是D抗原。红细胞上有D抗原,即为Rh阳性(用‘+’表示);没有,则为Rh阴性(用‘-’表示)。这就是我们血型报告上“A+”、“O-”等标记的完整含义。
Rh阴性血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在人群中占比极少(例如,中国汉族人中约占0.3%-0.4%)。对于Rh阴性的女性来说,如果怀上Rh阳性的胎儿,在分娩等过程中,胎儿的红细胞可能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抗D抗体。当这位母亲再次怀上Rh阳性的胎儿时,母体的抗D抗体就可能通过胎盘,攻击胎儿的红细胞,导致新生儿溶血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Rh系统的发现,极大地保障了母婴安全和输血安全。
纷繁复杂的其他血型系统
除了ABO和Rh,还有众多各司其职的血型系统,它们在特定情况下会“刷足存在感”。
· MNS系统: 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了M、N、S、s等多种抗原。虽然日常输血中不如ABO和Rh关键,但其抗体也可能引起新生儿溶血病或输血反应。
· Kell系统: 这是继ABO和Rh之后,第三重要的血型系统。抗Kell抗体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一旦产生,也能导致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和溶血性输血反应。
· Kidd系统: 这个系统的抗体非常“狡猾”,在血液中浓度下降很快,在常规输血前筛查中可能被遗漏,但却能在后续输血中引起严重且迟发性的溶血反应,极具隐蔽性。
· Duffy系统: 这个系统与疾病抵抗力有关。令人惊奇的是,西非地区很多人是Fy(a-b-)表型,即缺失Duffy抗原。研究发现,这种缺失恰好使得间日疟原虫无法侵入红细胞,因为疟原虫正是利用Duffy抗原作为受体。这是自然选择在人类血型上留下的鲜明印记。
ABO血型系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自身遗传奥秘的窗户,但窗外却是一个远比想象中更为广阔和绚丽的风景。从决定我们“阴阳属性”的Rh因子,到帮助我们抵抗疟疾的Duffy抗原,每一个血型系统都是生命在亿万年的演化长河中,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书写的独特代码。下一次当您看到自己的血型报告时,或许可以想到,那简短的“A+”或“O-”背后,隐藏着一幅由48套密码系统共同绘就的、独属于您自己的生命蓝图。了解血型的复杂性,不仅是对科学知识的拓展,更是对生命多样性与韧性的一份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