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传染病如同潜伏的 “隐形杀手”,它曾在历史上夺走无数人的生命,即便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威胁着人类健康,它就是肺结核。或许很多人觉得肺结核离自己很遥远,但事实上,它可能就隐藏在我们身边的公共场所、工作环境甚至家庭中。
一、肺结核并非 “不治之症”
肺结核,俗称 “肺痨”,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侵犯肺部,也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这种疾病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一样悠久,在古代的文献和考古发现中,都能找到肺结核存在的痕迹。过去,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肺结核被视为 “不治之症”,人们对它充满恐惧。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肺结核早已不再是无法治愈的疾病,只要及时发现、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康复。
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细菌,它耐低温、耐干燥,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可以存活数月甚至数年。这种细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会产生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这些飞沫在空气中悬浮,被他人吸入后,就可能导致感染。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人都会立即发病。当人体免疫力较强时,细菌会在体内潜伏起来,处于 “潜伏性结核感染” 状态,此时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也不具有传染性;但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细菌就会被激活,发展成为活动性肺结核,出现咳嗽、咳痰、咯血、低热、盗汗、乏力、体重减轻等症状,其中持续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痰中带血,是肺结核的典型症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就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
二、不容忽视的健康威胁
肺结核若不及时治疗,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首先,它会破坏肺部组织,影响呼吸功能,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喘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呼吸衰竭。其次,肺结核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气胸、脓胸、肺心病等,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还会增加治疗难度和死亡风险。
除了对身体健康的危害,肺结核还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由于肺结核具有传染性,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进行隔离,这会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和社交,失去经济来源,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情绪。同时,社会上对肺结核患者的歧视和误解,也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三、做自己健康的 “第一责任人”
预防肺结核,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应树立 “健康第一” 的理念,做好自我防护,成为自己健康的 “第一责任人”。
3.1增强免疫力,抵御细菌感染
免疫力是人体抵御疾病的重要屏障,增强免疫力是预防肺结核的关键措施之一。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蔬菜、水果等,保证营养均衡;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适量运动,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增强体质。此外,还应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减少对身体的损害,提高免疫力。
3.2做好个人防护,阻断传播途径
由于肺结核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做好个人防护,阻断传播途径,是预防肺结核的重要手段。在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车站、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应佩戴口罩,避免吸入他人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咳嗽、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捂住口鼻,或将飞沫吐在肘部,避免飞沫传播给他人;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打喷嚏后,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减少手部细菌滋生,避免用手触摸口鼻,防止细菌通过手部进入体内。
3.3保持环境卫生,创造健康生活空间
良好的环境卫生有助于减少结核分枝杆菌的滋生和传播。家庭和工作场所应保持通风换气,每天开窗通风至少 2-3 次,每次通风 30 分钟以上,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降低室内细菌浓度;定期对室内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尤其是对经常接触的物品,如门把手、桌椅、手机、电脑等,可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杀灭细菌;避免在室内吸烟,创造无烟环境,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和损害。
3.4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尤其是肺部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肺结核。对于肺结核高危人群,如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患有慢性疾病的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等)、经常在人员密集场所工作或生活的人等,应定期进行结核菌素试验(PPD 试验)、胸部 X 光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潜伏性结核感染或活动性肺结核。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避免病情延误。
肺结核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预防和控制肺结核,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作为健康卫士,我们应主动学习肺结核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个人防护;同时,我们还应关注身边人的健康,提醒高危人群定期进行检查,发现疑似患者及时报告,共同营造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