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生儿溶血病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25/10/31 点击量:53 来源:输血科 秦旭

  很多准爸妈在听到“新生儿溶血病”时,都会感到一丝担忧。它听起来很严重,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在现代医学下可预防、可治疗的常见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新生儿溶血病。

为什么妈妈的身体会“攻击”宝宝?

通俗地说,新生儿溶血病是一场因母婴血型不合而引发的“内部误会”。

1. 遗传差异:胎儿从父亲那里遗传了某种妈妈所没有的血型抗原(最常见的如A型、B型抗原,或Rh阳性抗原)。

2. 致敏过程:在妊娠或分娩过程中,极少量的胎儿红细胞有机会进入母体的血液循环。

3. 产生抗体:母体的免疫系统将这些“外来”的胎儿红细胞视为入侵者,于是被激活,产生相应的IgG抗体来对抗它们。

4. 攻击开始:这些抗体能够通过胎盘屏障,返回到胎儿体内。它们会精准地识别并附着在宝宝的红细胞上,导致红细胞被破坏(即“溶血”)。

 两种主要的“不合”类型

1. ABO血型不合 —— 最常见,但通常较轻

  高发组合:绝大多数发生在妈妈是O型血,而宝宝是A型或B型血(遗传自父亲)的情况下。可以发生在第一胎。因为O型血妈妈的体内本身就可能存在天然的抗A、抗B的IgG抗体。

2. Rh血型不合 —— 较少见,但往往更严重

  高发组合:妈妈是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而宝宝是Rh阳性血。Rh溶血病一般不会发生在第一胎。因为母体需要在第一胎妊娠时被致敏产生抗体,在怀第二胎时,抗体量会急剧增加,从而对胎儿发起猛烈的攻击。

宝宝出现溶血症,会有哪些信号?

1. 黄疸出现过早、过重

   这是最典型的信号。正常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而溶血症的宝宝,黄疸常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迫不及待地出现,并且迅速加深。

2. 贫血

   由于红细胞被破坏,宝宝会有轻重不等的贫血。严重者出生后即可出现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甚至心力衰竭。

3. 肝脾肿大

   这是机体为了代偿溶血,加速制造红细胞而导致的,在Rh溶血病中尤为明显。

4. 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最危险的并发症

   当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过高,突破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就会损伤脑细胞。患儿可能出现嗜睡、拒奶、尖叫、双眼凝视、惊厥等症状。这是急症,需立即处理,否则可能留下运动障碍、智能落后等永久性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诊断?

—— 产前产后,双重防线

1、产前诊断(重在预防和监测)

夫妻血型鉴定:这是第一步,判断是否存在血型不合的风险。

母体抗体效价监测:对于高风险孕妇(如O型血或Rh阴性血),在孕16周、28周等时间点定期抽血检测相关抗体的浓度。如果抗体效价持续飙升,提示胎儿发生溶血的风险增高。

B超检查:可帮助发现胎儿是否有皮肤水肿、胸腹腔积液、肝脾肿大、胎盘增厚等溶血迹象。

2、产后诊断(重在确诊)

对新生儿进行 “溶血三项” 检查,这是确诊的金标准: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抗试验):检查宝宝的红细胞是否已经被妈妈的抗体“附身”。

血清游离抗体试验:检查宝宝的血液里是否存在不该有的“游离”抗体。

抗体释放试验:这是最敏感、最确凿的证据,通过特殊方法将红细胞上的抗体“洗”下来进行鉴定,阳性即可确诊。

 如何治疗?

—— 现代医学有办法

请家长们放心,绝大多数溶血症宝宝通过及时治疗都能康复,健康成长。

1、光照疗法(照蓝光):最基础、最有效的方法。特定波长的蓝光能将皮肤中的胆红素转化为易于从大小便中排出的形式,安全退黄。

2、药物治疗:丙种球蛋白可以阻断抗体对红细胞的破坏,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3、换血疗法:对于极其严重的溶血症,这是最快、最有效的救命措施。通过换血,可以迅速换出宝宝体内致敏的红细胞、抗体和过高的胆红素,同时纠正严重贫血。

 给准爸妈的忠告:预防与监测是关键

1. 重视孕前及产前检查:夫妻双方,特别是女方为O型血或Rh阴性血时,务必在孕前和孕期咨询医生,并遵医嘱完成所有相关检查。

2. 严密监测抗体效价:高风险孕妇应定期监测,动态了解胎儿处境。

3. 婴儿出生后保持警觉:对于有溶血风险的宝宝,出生后应立即告知儿科医生,并及时完成新生儿溶血病的相关筛查,密切监测黄疸指标。

新生儿溶血病并不可怕,它是一场可以被预见和控制的“内部误会”。通过科学的产前保健、严密的产后监测和现代医疗技术的有效干预,绝大多数宝宝都能转危为安。准爸妈们要做的就是保持积极心态,与医生紧密合作,共同守护宝宝的健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