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气秋分,风清露冷。” 我们迎来了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秋分。此时,昼夜均而寒暑平,气温逐日下降,寒凉之气渐盛。这种由凉转寒的过渡期,对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尤其是中老年人的脑血管,是一个极为关键的考验期。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这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们该如何防范。
为什么秋分后脑血管疾病风险增高?我们的血管,尤其是脑血管,像一根富有弹性的橡皮管,它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1. 寒凉导致血管持续性收缩:秋分后,气温呈现趋势性下降。寒冷会刺激血管持续性收缩,导致外周阻力增加,血压随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
2. 血压基线上升且波动大:有高血压病史的中老年人,受冷刺激会使血压维持在较高水平。若从温暖的室内突然进入寒冷的室外,温差会使血压骤升,易冲破已经存在硬化、失去弹性的脆弱血管。
3. 血液流变学改变:秋季气候干燥,人体容易缺水。饮水不足,会使血液黏稠,流速减慢,增加了心脏负担与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气温持续走低的季节,需要警惕神经外科常见“秋冬季杀手”,它们起病急、进展快、致死致残率极高,必须引起万分警惕:
1. 脑出血(出血性脑卒中)
· 是什么:通俗讲就是大脑里的血管破了,血液流出压迫脑组织。
· 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以及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
· 诱因:血压的持续升高和突然剧烈波动是最主要诱因。清晨从温暖的被窝进入寒冷的卫生间,这个过程就非常危险。
2.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
· 是什么:大脑血管被血栓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
· 高危人群:与脑出血人群类似,此外还有房颤(心律不齐)等心脏病人群。
· 诱因: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压波动导致动脉斑块脱落形成栓子等。

预防远胜于治疗。为了平稳度过这个“多事之秋”,请大家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1. “暖”字当头,循序添衣:
· 暖起身:清晨醒来,不要立刻起床,在床上躺一会儿,活动一下四肢再慢慢坐起。早晚出门务必添加衣物,尤其注意头部、颈部和脚部的保暖,这些部位受凉会引发血管剧烈收缩。
· 暖环境:避免用冷水洗脸、洗头,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冷热剧烈刺激。
2. 严密监测,稳定血压:
· 高血压患者一定要遵医嘱服药,切勿自行停药或减量。
· 每天定时测量血压,尤其关注早晚的血压值。如果发现血压控制不佳,应及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3. 主动饮水,稀释血液:
· 不要等渴了再喝水。保证每日充足的饮水量(一般建议1500-2000ml),清晨起床后喝一杯温开水,可以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
4. 适度活动,避开晨寒:
· 坚持适度锻炼有益血管健康,但建议将锻炼时间安排在上午9-10点或下午时段,避开清晨气温最低的时段,避免剧烈运动。
5. 识别预警,抓住“黄金时间”:
· 牢记“中风120”口诀,帮助快速识别脑卒中:
· 1 看(一张脸):面部是否出现口角歪斜、不对称?
· 2 查(两只胳膊):平行举起双臂,是否有一侧无力下垂?
· 0 听(聆听语言):言语是否模糊不清、表达困难?
· 一旦出现任何一项异常,不要犹豫,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时间就是大脑,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

秋分是丰收的时节,健康是人生的基石。希望这份来自神经外科的暖心提示,能帮助您和您的家人,安稳、健康地享受这个静美的深秋。
参考文献:
[1] 张云权,宇传华,鲍俊哲.平均气温、寒潮和热浪对湖北省居民脑卒中死亡的影响[J].2017,(4).
[2] 郝天依,韩素芹,姚青,等.天津市脑卒中高住院风险的气象原因探析[J].202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