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外科、脊柱手术等高难度手术中,医生需要像“拆弹专家”一样谨慎,既要精准切除病灶,又要避免损伤脆弱的神经功能。
而术中电生理监测(IONM)正是帮助医生实时“看清”神经状态的“第三只眼”。这项技术通过动态追踪神经信号,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让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有保障。
术中电生理监测如何成为医生的“透视眼”?
术中电生理监测通过电极采集神经和肌肉的电信号,实时反映神经功能状态,帮助医生:
1. 精准定位:在复杂解剖区域(如脑干、脊髓)区分正常神经与病变组织,避免误伤。
2. 预警损伤风险:术中牵拉、压迫或切割操作可能导致神经损伤,电生理信号变化会立即触发警报,提示医生调整操作。
3. 评估手术效果:例如神经松解后,若电信号恢复,则说明操作成功;若持续异常,需进一步处理。
如何“听见”神经的声音?
神经传导监测:刺激神经干,记录远端肌肉电信号,评估传导功能。
自由肌电图(Free-EMG):实时捕捉肌肉自发电位,提示神经是否受刺激。
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感觉通路完整性,常用于脊柱和脑功能区手术。
运动诱发电位(MEP):追踪下行运动传导通路,直接反映运动功能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保护听神经与脑干功能,常用于听神经瘤切除手术。
哪些手术需要这双“眼睛”?
术中电生理监测已广泛应用于多学科复杂手术:
1. 神经外科:脑肿瘤切除(尤其是功能区)、癫痫灶定位、脑干手术等。
2. 脊柱外科:脊柱侧弯矫正、椎管内肿瘤切除、脊髓损伤修复。
3. 其他领域:颅底手术、臂丛神经修复、耳鼻喉科复杂手术。
为什么它不可或缺?
1. 突破视觉局限:传统手术依赖显微镜下的解剖结构观察,但神经功能的动态变化需通过电信号捕捉。
2. 降低医源性损伤:如脊髓手术中,MEP波幅下降50%即可预警运动功能损伤,医生可及时调整操作; 听神经瘤手术面神经保留率从62%提升至95%以上。
3. 提升患者信心:家属和患者因术中实时监测而减少对术后瘫痪等风险的焦虑。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医学人文关怀的体现。它让外科医生在“刀尖上起舞”时,多了一双守护患者生命质量的“眼睛”。
参考资料
[1]方媛, 主译. 术中神经生理监测
[2]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电生理学组.脊髓脊柱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专家共识(2022版)